原标题:她一生未婚,没有一儿一女,为何被称为“中国最伟大的母亲”?
【资料图】
母爱之神圣与伟大,似乎天地间再难有其他情感与之匹敌,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,感受着这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小小生命,生命自此而更为广袤坚韧。古语曾言:“女子本弱,为母则刚”,便是赞颂母亲为孩子而焕发的强大奉献精神与意志力。
作为母亲,伟大的标准是什么呢?儿女众多,个个成器?又或是母慈子孝,和乐融融?
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判断一个母亲的伟大程度,因为每一位母亲都是十月怀胎,含辛茹苦地抚育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,都同样伟大。然而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位“中国最伟大的母亲”,获此称号却是众望所归,她就是林巧稚。
或许有许多人已熟知她的名字,但时隔久远,仍有更多人感到陌生,这位终生奋斗于医疗前线的伟大医生甚至没有组建家庭,也没有真正诞育自己的子女,但是天下万婴都是她的孩子,被称为“万婴之母”的她在分娩时挽救了万千母婴的性命,如同提灯女神南丁格尔一般为初生儿保驾护航,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她的人生故事。
一、自幼立志从医,力排众议赴协和
上世纪的中国国力微薄,医学发展并不乐观,医学人才及技术稀缺,而林巧稚却凭一己之力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。那时的妇产一科素有“南梁北林”的说法,便是指广州的梁毅文与北京的林巧稚。这两大权威人物的地位无人可撼动,而被称为“北林”的林巧稚实际上是一个地道的南方人,只因就业、成名皆在北京协和医院,这才得此名。
林巧稚于1901年出生于福建鼓浪屿一个书卷气颇浓的书香世家,明媚朗丽的海岛风情孕育出钟灵毓秀的小小巧稚,这个名字寄予了父亲希望她一生灵巧稚拙的期盼。林巧稚的父亲是一个自新加坡留学归来的华侨,全家都信奉基督教。
在这样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家庭环境下成长,林巧稚从来没有旧社会闺阁女子的娇气,为人十分自立自强,更在父亲的教导下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。然而她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,五岁那年,母亲罹患宫颈癌去世,生前受病痛折磨而痛楚万分的模样在巧稚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 的印象,也使得小小年纪的她自此立下拯救天下苍生的宏愿。
进入学堂后,巧稚一直品学兼优,18岁那年,遵从父命的她从女子师范学院毕业。父亲在为她规划未来时,认为女孩应当谋求安稳,留校任教,林巧稚却不愿再按照家人规划的轨迹走下去,而想要前往北京协和医学院追逐自己的梦想。
医学专业的学习艰深而广博,至少需要八年才能毕业,继母百般不愿,认为巧稚学成后年纪大了,再难找到好人家,父亲也为昂贵的学费踌躇不定。林巧稚并未因家人的阻挠而动摇,为学医而立下终身不嫁的誓言,落得继母与哥哥不以为然的讥讽,岂料倔强的她真的终生未嫁,以一生的坚持化作了最完美的回答与反驳。
二、入学考试一波三折,投身医学事业成为“万婴之母”
费尽唇舌终于说服家人的林巧稚,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协和医科大学,这所大学受美国先进技术与丰厚资金的支持,有着行业内最顶尖的医疗技术,因此入学标准也十分严苛,150名学生中只有25名能够得到入学资格。
以林巧稚优异的成绩,入学本不在话下,岂料考场之上横生枝节,在进行英语笔试时,一名考生突发中暑而昏厥,尚未答完卷的林巧稚毫不犹豫地放下笔对她进行急救,等到返回考场之时,考试已然结束。
林巧稚认定自己落榜,便不做幻想,平静返乡,岂料一月之后竟收到了意外之喜——一封协和的录取通知书被送到了她的手中。
原来,她在考场的所作所为都被监考老师上报校方,她救死扶伤的仁心与临危不惧的沉稳心态正是医者不可或缺的品质,加之其他科目成绩优异,校方最终做出破格录取的决定。
校方的慧眼识珠使得林巧稚未被埋没,而她也分外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。以培养精英为准则的协和,具有极其具有挑战性的学制,无补考,不允许挂科,75分才算及格,一门不及格留级,两门不及格开除。然而这并未对林巧稚产生任何的阻碍,勤奋聪颖的她八年来一直名列前茅,毕业时开创了女生获最高奖学金“文海奖”的先例。
毕业后的林巧稚成为了第一名留任协和的女医生,自此开启了她伟大的职业生涯,也正是在此之后,这位年轻的女孩更加坚定了终身不嫁的誓言。起初是医院的聘书如此规定,留任期间不得结婚或生育,当时的管理者固执地认为女人无法同时兼顾相夫教子与职业,只有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。
放在今天来看,这样的规定显然是有违人伦的,却与林巧稚的想法不谋而合,她毫不犹豫地在聘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,自此一生无子嗣。她的巨大奉献得到了回报,在那个年代,中国女人怀孕生子犹如过一遭鬼门关,死亡率高达五分之一,正是林巧稚这一代人的努力,大大降低了这一数据。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成为了林巧稚生命中最美妙的乐章,据不完全统计,经她之手接生的婴儿多达数万名,“万婴之母”因此而来。
三、历经风浪仁心不改,妙手一生解救万民
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,林巧稚始终保持着最开始的医者仁心。在她还是助理医师之时,一个大出血的产妇雪夜前来,主刀医生均不在场,没有人敢担下这个责任,林巧稚也没有这个权力,但眼看产妇神明垂危,她终究于心不忍,站上了手术台。手术失败的结果意味着她职业生涯的结束,但她仍然义无反顾,最终成功挽救了产妇的性命。
而在成名之后,林巧稚同样保留着谦逊执着的医德,年仅三十岁的她凭借一双妙手升任院长,并多次得到前往国外学习的机会。面对多方外国势力的挖角,她从未动摇,而是毅然返回尚处于战乱间的中国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日本人将协和医院所有的医务人员通通驱逐,林巧稚却不愿放弃行医救人的夙愿,在胡同里开了一家小诊所继续治病救人。
在此期间,她仅仅收取极低的诊金,甚至免费治疗,或者自掏腰包为一个个贫苦的女性解除病痛。
她对待病人的耐心与和善也同样鲜见,天冷时将听诊器捂热了才肯塞入病人怀中,在开办小诊所的六年间,她的成果是8887份病历,与现在素有“天书”之称的病历不同,每一份都字迹工整,中英文对照详尽,名医风范可见一般。对政治毫无兴趣的林巧稚一生只愿治病救人,就连受邀观礼开国大典也婉言谢绝。对她而言,需要她的永远是病人。
在林巧稚的最后岁月,她被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所折磨,但仍不倦地奉献最后的精力,在生命的最后四年完成了《妇科肿瘤学》的创作,并在遗嘱中将毕生积蓄3万元捐赠给了协和医院幼儿园。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,因病情恶化而陷入昏迷,迷蒙之中仍常喊着“拿产钳来”,只有将产钳塞入她的手中才能稍加平静。
林巧稚最终病逝于她奉献了一生的协和医院,享年82岁,距今已三十余年之久。或许有许多人已经忘却了她辉煌而伟大的一生,但我们永不能忘却她“大医至善”的赤忱医德与为中国医学界所做出的伟大贡献。
正如她的墓志铭所写:“只要我一息尚存,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,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。”我们永不能忘却这位最伟大的母亲,在战火纷飞、生灵涂炭之际,为国家迎来了一个个新生、重生的希望。